项目概述:洱源西湖作为拥有水域面积319.2公顷,常年蓄水位1967米,蓄水量593万立方米的高原平坝淡水湖泊,洱源西湖不仅为洱海提供大量的水资源,还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原本水质很好的西湖,由于流域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右所镇污水处理设备不完善导致部分生活污水进入湖区、周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过度施药施肥、区域优级补水下降等原因导致水质逐渐恶化。西湖水质经过多年污染以及多次爆发蓝藻水华,已经破坏了其水生态系统,自身无法进行自组织修复,虽然阻断外源污染的工作十分重要,但是治标不治本,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2018年1月,江苏双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受洱源县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批准,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洱源县西湖进行水质提升治理示范项目,并委托具备CMA资质认证的云南方源科技有限公司全程跟踪检测水体数据。经第三方现场采样,进行水体本底值检测。监测结果显示,洱源西湖水质为劣Ⅴ类,湖内水体呈黄绿色,透明度仅有40cm,水中生长有大量浮游藻类,局部有水华覆盖,植被衰退。
同年4月,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西湖新型光催化技术水质提升示范研究项目开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首先,采用柔性围隔分离出11500㎡的水域,减少内外水体交换。在水下约十公分处敷设水域占比面积为31.7%的光催化网,它是一种将多种纳米级光催化材料和石墨烯强化材料相结合的新型光催化材料,负载于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PP纤维丝的新型水环境生态治理设备,与水体充分接触,能高效吸收太阳光,利用光催化氧化作用无选择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生境,引导水生态自组织修复,抑制蓝藻水华发生。随着水中微生物、底栖动物、浮游藻类、沉水植物以及鱼类的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区域健全,从而进一步使水质得到提升,最终形成水生态-水质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用时1个月,项目全面竣工并正式开始后期运营维护工作,确保治理水体生态系统运行良好,水质持续保持并提升。
围格安装完成
催化网敷设完成
治理前水质:劣Ⅴ类。
治理目标:项目区域范围内水质指标得到显著提升。
洱源西湖示范区经过1年治理+1年维护,
水体实现了水质指标和水生态的“质的双飞跃”!
· ✔理化指标呈现持续改善趋势,水质明显提升;
· 1)各项理化指标持续稳定于III类水以上,其中氨氮则稳定于Ⅱ类水指标;
2)示范区内外透明度对比(cm)为220:50,已几近清澈见底状态,示范区外仍为劣Ⅴ类水质。
· ✔示范区内水域未发生水华,藻类结构相对稳定,藻密度下降30.4%,蓝藻含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很好的抑制了蓝藻水华,而示范区外一直伴有明显蓝藻水华;
·2018.11.7拍摄/2020.6.8拍摄
✔示范区内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大于80%,形成壮观的“水下森林”;水中虾、螺及鱼类成群,经检测生物多样性平均香浓指数高出示范区外36.8%,生物多样性丰富;
2019年10月拍摄
经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两年的治理及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示范区内水质提升至III类水并维持稳定达1年以上,“新型光催化技术”利用科技与自然共力,短期内改善水质指标,中长期生态恢复自愈自洁,真正实现清水稳态。洱源西湖项目无论是水质还是水生态都达到并超过设定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基于大理西湖项目成功及相关数据报告,2020年6月8日,洱源县西湖光催化技术介导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转换实证研究评审会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曹特,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王欣泽等专家经过讨论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同意研究报告和第三方检测报告得出的结论;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在类似于试验区水域条件下,可以作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评审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