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在“节能、节水、环保、清洁能源”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老牌企业,如今双良正致力于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并以数字化驱动的碳中和综合服务赋能城市碳中和,通过紧密契合国家“双碳”战略,走上了一条“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个设备非常好,水质非常 OK,效果有目共睹。”看着水草丰茂、鱼翔浅底的公园水体,江苏省江阴市兴国公园的保安杨大爷赞不绝口。毕业于江南大学、喜欢钓鱼的杨大爷对水质有着“职业性”敏感,他所说的设备是一种“新型光催化网”,这种由双良集团旗下双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环境)研发而成,具有富氧、解毒、抑藻、促生功能的新型水环境治理产品,如今已铺设在许多地方的河流、湖泊、水库当中,推动着水生态的自然转化变优。
在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水环境变好、水生态恢复,本身就会让水体的“消碳”“固碳”能力不断增强。“比如说,以前 10% 的污水流进来,就已经扛不住了,而水生态恢复后,系统平衡起来,即使 15% 的污水进来,依然撑得住。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污染物的消化能力提升了?也就是说相当于碳源进来的东西,良好的水生态会把它消化和固化,这既是一种减排,也相当于固碳。”双良环境技术副总经理许亮表示,近年来,双良所有的产业布局,都是朝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方向前进,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现实推动。
今年是双良成立 40 周年,从 1985 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历经 40年,双良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科技、化工新材料四大产业板块,旗下拥有22 家全资和控股公司的综合性企业集团。40 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如果说当初的双良是为了光耀“中国制造”,那么今天的双良则更具全球化视野,这家立志打造“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实业航母,已紧紧锚定“双碳”目标,正在扬帆远航。
科技护佑水环境
在双良总部大院内,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中水草摇曳,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干净但不死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据双良环境办公室主任刘琳介绍,2017 年之前,这条河还是让人掩鼻的臭水河,河水浑浊,水质为劣Ⅴ类,夏天阳光一照,散发着难闻的味道。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推动着这条小河的涅槃巨变?一张张铺设在水中的网,引起了《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的注意,刘琳表示,正是这些由双良研发制造的“新型光催化网”,让小河水环境、水生态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这种“新型光催化网”是由石墨烯材料、光敏材料、量子材料等附着在聚丙烯材料上编织而成,其背后依托的技术则是“新型光催化介导生态系统转换技术(简称“PMAES 技术”)。“将‘新型光催化网’铺在黑臭水体中,可以产生氧气,吸附并加速降解污染物,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和逐步改善。”双良环境工程中心主管戴晓峰介绍,这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对激活水体生态、引导自然组织重建、实现水质稳步提升,成效特别突出。双良总部院内 2000 多平方米的小河,铺设“新型光催化网”后,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水质就发生了根本转变,“直接从劣Ⅴ类变为稳定的Ⅱ类水质。之前夏天的时候,有个年龄稍大的维护工人,口渴了直接喝这个水,我说不能直接喝,得处理完才能喝。他说:‘太干净了,小时候的河水就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经过“新型光催化网”治理的水体,不仅看上去清澈干净,一眼到底,更重要的是水生态回归到了自然原始的状态。江阴市兴国公园内的湖泊,曾经水色发绿,基本没有水草,但里面也有一些鱼类,到此游玩的市民随意可以喂食。铺设“新型光催化网”之后,公园湖水逐渐变得清澈,再加上工作人员种植水草后,整个水体焕发出野性的味道。据兴国公园保安杨大爷介绍,治理之前,兴国公园的湖水透明度只有 20 厘米左右,现在一眼看到底。为了保持湖水干净,原来每年都得换几次水,现在不用了。“以前放个地笼下去,很难捞到鱼;现在如果让捞,一笼子下去满满都是鱼。这里面还有河虾,它们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晚上还能看到河虾爬在湖边上。”让杨大爷更加惊喜的是,湖中还出现了沙塘鳢,这是一种对水质十分挑剔的鱼类,“以前我们稻田里面有,一般用它炖鸡蛋吃,非常美味,现在很少见了。”
什么样的水污染治理才是成功的?什么样的水生态才是健康的?对于这些问题,许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待整个水生态环境,不能从我们人的角度来进行,鱼虾都喜欢的环境那才真是好环境。不是说水干净了就是好的,如果很干净连浮游生物都没有,那鱼儿怎么活?实际上,生态和环境不能放在一起,比如亚马逊流域,它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你能说它生态不好?”许亮认为,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导,推动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自然优化,才是长久之计。“以往,水生态环境修复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而‘PMAES 技术’基于科技与自然共力修复理念,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从短期来看完全可以起到提升水质的作用,中期来看可以实现水生态修复,长期可做到水环境的自愈自洁。”
实际上,光催化技术和光催化材料有着广泛的用途,因其有长效抑菌、自清洁等多种功能,常被用于空气治理领域。“2017 年的时候,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正在走向深入,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验,我们发现光催化技术应用到水环境治理当中,效果非常好。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光催化网与水体中的微生物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许亮表示,双良环境光催化技术和产品,进入水环境治理领域,不仅适逢其时,也为污染水体的标本兼治提供了可能。
目前,双良环境的“PMAES 技术”及“光催化网”已成功应用于全国 3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饮用水源地水质提升、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景观水体修复等 200 余个项目中,被鉴定为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成功入选多省份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并于去年荣获“2021 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因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卓越的科技创新成果,双良环境也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地方水污染防治以及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做大水生态“碳库”
时至今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在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的过程中,水环境治理成为减污降碳的关键领域之一。众所周知,水环境是陆地系统重要的碳库,据相关资料显示,仅仅是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10% 的湿地,就完成了 30% 的碳储量。在此意义上讲,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碳库”作用,是践行“双碳”战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应有之举。
无论是利用光催化技术和产品,还是进行淤泥清理、水草种植,双良环境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最看重的还是生态的整体改善。“现实中,我们铺设‘光催化网’,借此分解污染物,让水体‘活’起来,实现水体自净修复。除此之外,也要进行一些人工干预,因为水草太多也会产生污染物,任何东西都过犹不及,不能超过生态承载能力。”双良环境工程部秦晓振表示,通过科技介入和人工干预,一方面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真正发掘生态无形的价值,比如其强劲的固碳能力。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从“十四五”开始,国家层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光是水质提升,生态恢复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如今,很多地方也在探索建立生态指标,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较大,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通行的做法是将生物种类的恢复视作核心参考。在此背景下,双良环境把自己的服务模式定位为“生态环境管家”。据刘琳介绍,传统治理水污染的做法是“重工程、轻修复;重水质、轻生态;重当前、轻长远;重治理、轻管养;重局部、轻系统”,这最终导致的是重复治理,收效甚微。双良环境采取的则是“遵循自然、科技介导、精准施策、长效管养、系统修复”策略。“以往进行水环境治理,把污泥挖出来,水体弄干净,然后就交给业主。现在,我们不仅帮助治理水环境,而且还提供短期养护,长效管理,不管是多少年,我们签了合同履约,就是要实现生态整体改善且可持续的目标。”
谈及双良环境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的理念时,许亮表示,当前“双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国家两大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生态,“一个健康的水体,它的消化能力很强。把水生态恢复起来,系统平衡起来后,水体的‘消碳量’就会增加,这不仅相当于减排,也可以理解为‘固碳’”。现实中,很多地方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时,并没有这样的认知,大部分都在追求短期效应。“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水体治理,持之以恒的话,生态会越来越好,生物也会越来越丰富。但有时候一些地方领导等不了那么久,他们更关心的是水质指标,这种认知差距导致我们开展业务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整个社会、政府、领导层面的观念能够改变,那么不管对我们企业也好,还是整个水生态的改善,都有极大的益处。”
时至今日,因为“PMAES 技术”在治理水环境、水生态过程中,与原来的很多技术和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既不用换水,又不用撒药,只是铺网就可以把水治好,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此,为了打开市场局面,双良环境用效果说话,用结果说服,从 2017 年开始,就着手在全国做 100 个试点,布局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有销售人员。据刘琳介绍,双良环境的销售人员可以去联系地方政府,随便选一种水体,无论水质有多差,都来者不拒进行治理,“把我们的设备铺进去,看看效果行不行,水质能不能变好”。
今年 6 月,双良环境参与“2022 年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 (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 ) 项目”下设课题《富 CO2 环境下光驱动水生生物生态增容技术及碳汇计算方法研究》,先在全国采用“PMAES 技术”,并运用“生态管家”模式服务于水环境治理中,综合实现水生态修复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目前,双良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对象是饮用水源地、缓流型的景观水体以及高原湖泊。与传统的水体治理方式不同,双良环境在治水过程中更注重科学性和长效性,而且不用投入大型设备,也相对比较节能,成本较低,效果显著,越来越被市场认可。
双良“碳路”版图
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环境治理、能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作为一家在“节能、节水、环保、清洁能源”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老牌企业,如今双良正致力于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并以数字化驱动的碳中和综合服务赋能城市碳中和,通过紧密契合国家“双碳”战略,走上了一条“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代变迁,但双良勇担“节能减排、减碳降耗”责任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时至今日,从规划、设计到落地执行,为客户提供‘碳咨询服务、碳中和规划、碳中和技术改造、智慧化运维、碳资产服务’等一揽子碳中和服务,已成为双良对于自身定位——“数字化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有力贯彻,所有的服务和产品均围绕‘双碳’展开。”双良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说。
能源替代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驱动力,为此,双良集团积极布局太阳能光伏产业,从生产光伏装备、材料、组件等,一步步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 2008 年起,双良集团便开始向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生产核心设备——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去年,通过在内蒙古包头市建设 40GW 单晶硅项目,双良加速挺进光伏材料生产领域。
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和保证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双良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凭借多年来在智慧能源领域开发智慧运维平台和节能技术的丰富经验与优势,构建起了储能系统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成功打开了欧洲市场,产品获得了国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在“双碳”目标驱动之下,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大幅提高,实施电能替代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在电能替代领域,双良助力“一带一路”的煤改电项目大放异彩。此外,双良目前已经掌握和应用的新能源技术多达 23 种,天上地下无所不“能”,实现了天上取能、地下取能、地面取能全覆盖。
除了从源头上积极助力新能源替代之外,从工艺侧、负荷侧深耕拓展节能减排应用,也是双良集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在所有能源中,节能被公认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之外的“第五能源”。围绕“节能”这一主题,双良先后成功研发多项余热利用节能节水技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迄今为止,双良已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 30000 多台节能设备,相当于少建 25 个 600 兆瓦火力发电厂,每年节约标准煤 38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 亿吨;相当于再建 405 亩森林,每年节水 28.3 亿立方米。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双良还面向全国推广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目前已在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南等地的多个城市成功运营多个大型集中供热项目,已获得 5 亿平方米特许经营权、实施供热面积 4000 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双良每年就可为社会节约标准煤 111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92 万吨,减少二氧化硫 1 万吨,减少灰渣 7100 吨,相当于植树造林 118 万亩。此外,双良在节水、智慧能源领域也建树颇多,不仅为世界输出了中国企业在节水环保领域的经验智慧,也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及环境运营解决方案,为许多企业碳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助推。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利器”赋能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2018 年,双良成立了无锡混沌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产品智能化、运维数字化和 AI 智慧化,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实现低碳运营和智慧管控,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数字化平台。
截至目前,双良围绕清洁能源生产、替代,节能、节水产品及系统研发制造,数字化驱动碳中和等领域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全面构建起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据双良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公司的“双碳”战略能够顺利推进,双良深入推进创新研发体系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储备一代(前瞻性技术布局)、研发一代(关键技术研发)、生产一代(产品能效提升)”的新三级研发体系,不断增强发展的科技含金量。“如今,我们已经构建起了由双良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双良低碳设计院,以及创新研发平台(主要由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部组成)的‘两院一平台’科研支撑力量,共同为‘双碳’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